後疫情時代 網路巨頭們正在搞點大事情(一)Amazon、Facebook

2019年底起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至今正緩慢地遠離;這場風暴改寫了人類生活模式,網路應用、 遠距工作、電商銷售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網路巨頭們面對此拐點,是如何動手搞事情的呢?歡迎收看我們未來連續三周的系列報導。

文/陳澤琪

圖:Olivier Bergeron on Unsplash

貝佐斯逍遙宇宙 Amazon大砍中國電商賣家

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今年七月卸任執行長(CEO)之職,七月廿日即搭乘其創設的私人航天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新謝潑德號 (New Shepard) 火箭從美國德州升空,作為首批進入太空的平民旅客,並安全返回地球;並於十月間正式宣布攜手波音、太空飛航Sierra Space等企業,在2030年前於地面建造完成組裝太空站模組,並將由火箭載運至太空,打造一次可容納十人,具有完整研究、商用、旅遊生活的多功能開放式太空樂園Orbital Reef。貝佐斯從太空回到地球,則耗資5億美元積極建造配有直升機,並為全球最大的海上移動遊艇Flying Fox,準備於二○二二年開始探索佔地球70%面積的海洋。

Amazon 執行長目前由創辦了亞馬遜雲端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AWS)的安迪.賈西(Andy Jassy)接手掌舵,AWS 一路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雲端服務商,占亞馬遜整體營收的 12%,但貢獻亞馬遜整體營業利益超過 4 成。亞馬遜員工普遍認為賈西比起貝佐斯更有人味,但賈西上任後,則新官上任三把火,建立全新技術團隊針對亞馬遜跨境電商圈上近六成的中國賣家進行整頓,專門對付會進行刷單、刷好評,實為違規的中國賣家,陸續將其封店;並嚴打山寨、或無品牌的產品。據不完全統計,受亞馬遜新規影響並被封店、商品直接下架的中國中小電商店家超過數萬,超過一億多人民幣資金為亞馬遜所凍結。目前中國賣家集體集結正式在美向亞馬遜提起商業訴訟,但面對全球最大電商巨頭亞馬遜的重手,中國中小電商賣家亦只能選擇開始走避,轉設獨立電商Shopify的店面、或轉往大陸自家跨境電商平台阿里巴巴(大陸境內稱為速賣通、台灣稱為AliExpress全球速賣通)與正在興起的TikTok上發展。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亞馬遜獲利驚人,營收成長達到雙位數,遠超市場預期。其中該年第2季營收年增40%,淨利為52億美元(新台幣145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2021年10月29日亞馬遜公布 2021 財年第3季營收數字,卻遠低於預期,全年總體數字相較去年亦呈現衰退2-3成的現象。

除反映疫情趨緩使得民眾「在家網購」的成長幅度已經趨緩,電商需求動能需求減速,亞馬遜也因面對市場勞動人力短缺,大量貨物囤放港口無法進貨,導致供應鏈受到影響;使得新任賈西表示:「勞動力短缺、薪資成本上升、全球供應鏈問題以及運輸成本的增加,導致亞馬遜的消費業務將產生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成本」他宣稱後續將盡一切努力,減少顧客和銷售夥伴在此消費旺季中受到的影響(拿不到貨品)。

雖然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仍樂觀指出,這些額外成本,導致亞馬遜的衰退都是暫時的,一般電商很難取代亞馬遜在北美和西歐(法國、西班牙等)的地位;但大陸電商這兩年在全球的布局發展,包括阿里巴巴在大陸電商這兩年在全球的布局發展,包括阿里巴巴正悄悄地從俄羅斯發展到東歐,逐步向歐洲進行大規模擴張;抖音的國際版TikTok在美國、英國先後開啟小黃車的購物功能,都意味著,未來美國的電商巨頭亞馬遜,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祖克柏想擺脫醜聞 FaceBook改名Meta 

今年七月廿六日臉書執行長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接受科技新聞及媒體網路《The Verge》專訪表示,臉書已成立新團隊,專責發展元宇宙事業,並要在五年內由「社群媒體公司轉變成一間元宇宙公司」。這句話尚未結束,十月底Facebook正式宣告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表示此為品牌重塑的決心。祖克柏表示臉書未來的發展將以元宇宙優先,12月1日起,FB股票代碼將將正式改為「MVRS」,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Oculus等既有服務名稱不變,且都會整合在Meta旗下,新商標則以類似「無限符號」(∞)重新亮相。

至於變成元宇宙公司將帶來的商業技術包括,原臉書主要營收來自廣告銷售(多屬B2B範疇),但進入元宇宙時代,臉書將新增運作線上市集(online marketplace),服務客戶購買(增加B2C)所需進入元宇宙的數位服裝、數位工具等,並期提升獲利來源。

只是臉書近年來內部醜聞不斷爆發,其中包括在用戶未被告知的情況下,收集用戶個人背景相關資料,作為商業應用,輕犯個人隱私;發展臉部辨識和標誌系統,收集並擁有全球10億人臉數據庫;爆出運用擴大種族歧視、仇恨言論、和失實訊息等的算法機制,助長負面消息傳遞;甚至多次發生駭客入侵,導致臉書大量用戶個資外洩等。即使過去幾年歐美各國和政府先後透過立法和公聽會想有效限縮或管束臉書,但影響都極為有限。

直至今年四月,蘋果於iOS 14.5作業系統,發展「程式跟蹤透明度」(ATT)應用,讓用戶能從數位硬體端(手機、電腦)就可選擇是否許可「被跟蹤」或選擇「被跟蹤模式」,讓用戶在應用程式,提供個性化廣告前,必須獲得用戶主動許可。使得近七到八成的用戶選擇了「不授權許可」,主動關閉了臉書追蹤的機制,並讓臉書在無法精準獲得用戶畫像的數據下,損失數十億美金的廣告收入。

未來新的一年,臉書表示在轉為元宇宙商業發展下,將不再大規模收集用戶個人背景,包括自動銷毀十億人臉數據庫,只是這樣的發展能否獲得新一代年輕人的認同,還有待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