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胎、內捲到雞娃、躺平 你今天懶了嗎

4月初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的新聞引起社會一片譁然,無獨有偶的是完成中國大陸5月中第七次人口普查,並於5月底正式開放三孩(三胎)生育政策,引起大陸社會學者和年輕網民兩極化的討論…

文/陳澤琪。歡迎關注前進新大陸粉絲頁

 

話說2020年底大陸出現了一則流行的網路用語「內捲」(involution,大陸簡體字內卷),原屬社會學的名詞,為學者在印尼研究農民種植水稻時發現,農民日復一日艱辛勞作,但是糧食的產量增加卻很有限,不論如何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努力幹活,但家裡頭飯還是吃不飽,日子越過越苦,據此學者就提出了「內捲」這個概念詞。

內捲是消耗生命力的死循環

內捲這個概念詞轉換於產業,述說行業只做低層次的激烈競爭,不能成長進化到更高的階段,就會陷入市場競相削價,過度的內部競爭,大伙愈努力,卻造成的無謂的損耗,即是內捲。而在個人,員工為了升職,就主動加班,其他員工一看,覺得不加班顯得不努力,所以也開始跟著加班,日復一日,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連續12小時、上班6天的「996」,也是內捲。放在大陸每年千萬名考生競爭的高考(大學聯考),更是傳神,為了出人頭地,父母就先幫著搶學區房,孩子上學後挖空心思嘔心瀝血敦促孩子學習進步,各種學習班、培訓班一個也不敢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為能成雙一流大學名單裡的一員。為此大陸傳神戲稱,面對孩子的內捲,父母就是要拚命給娃兒打雞血、喝雞湯(進補),方能養成好雞娃(可考高分、能成功)。

內捲是當前大陸社會的寫照、生活上必須面對的症候群,每一個想要成功的普通人,似乎都將逃不開此厄運,被單一的、同質化的價值觀所綁架,而陷入自我剝削、自我壓榨的死循環。於是乎,有些大陸年輕人則在微博、貼吧(類似台灣鄉民討論)開啟了當內捲令人倦怠,那就退出選擇「躺平」的討論。其中,最有名並贏得最多熱議的是一篇曾在「中國人口」貼吧裡出現的〈躺平即是正義〉的帖子。

用躺平和世界頹喪的對話

一位兩年沒有正式工作的用戶,自稱「好心的旅行家」,發布了數篇圖文分享了他「躺平」的思考與方式,他寫著:厭惡那種一輩子為了鋼筋和水泥和傳統家庭觀念,人不應該如此勞累,人應追求那種簡樸的生活,所以我做事總是特別慢,因為我不需要為任何人做事,我有時會躲在某處看那些忙碌的人發笑…由於不需要勞動,我一天可以只吃兩頓飯,早上是麵條加雞蛋,晚上是米飯、蔬菜和蛋,碰上周末心情好,就去餐館吃雞排飯,對我來說解決食物的問題就是解決一切,每月的花銷控制在200(人民幣)以內,一年可以工作一到兩個月。這篇帖子論述的核心內容包括對於生活現存狀態的反動和總之就是簡單就能活著的論述。

好心的旅行家表示:我能保持著很低的生活欲望,為了有點收入,辦有演員證,心情好的時候還會去橫店躺(到大陸浙江義烏古裝拍片的影視城作臨時演員),總之就是換個方式躺,人生就是躺躺躺…躺平才是宇宙間客觀的唯一真理,休息、睡覺或是死亡,充滿慾望和亢奮的生命體靜止和消逝的瞬間才是真正正義的體現,我選擇躺平,不再恐懼。

而這位發表躺平學的年輕網友,自稱忠哥,曾在2016 年辭去工作,騎著摩托車前往川藏線旅行,他表示自己心境的改變就是在那趟旅行裡發生,他說:我想明明有這麼多大好河山值得一看,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去遵從別人給的定位,或跟隨世俗的一些標準呢?難道非得和大多數人一樣,用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生活嗎?

內捲與躺平下的人文思考

話說躺平學並非一夕蹦出,攤開中國文人的隱逸史,就是一部古代的躺平史。唐代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充分道出了躺平的自在;宋朝經歷烏臺詩案後的蘇東坡,也逐步化身躺平一族。首先,他放棄成名了:「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後來在黃州,他很欣慰沒人認識自己了:「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過去十多年來,全球新聞媒體、研究學者,甚至戲劇等,創造各種御宅、啃老、尼特、佛系、喪、厭世代、躺平…來討論年輕人面對失業率高、低薪、買房困難、生活大不易、生育率低、生存令人頹喪等處境。

大陸年輕網友為了論述「躺平學」觀點甚且透過物理學熵(喪)的基礎上,建構出躺平的第一定律『人生成功度 = 個人努力 – 系統內捲強度 x 喪』。而於此期間,作為年輕族群的網紅老師,中國政法大學刑法學教授羅翔則透過了一支短片,表達了他對內捲的人文思考,其中他提到:身而為人,如果陷入「社會達爾文式主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作為標準,那就是只想把別人踩在腳下,成為人上人,那就無法避免要陷入內捲化社會運作的輪迴;而所謂的社會達爾文為原生於動物世界的法則,而非人應本然存在的狀態,作為頂天立地無價的人類,應本能的抗拒動物式的血腥競爭邏輯,他鼓勵年輕人將焦點放在自身,自己和自己競爭,今天比明天更刻苦、更努力成長。拋棄內心幽暗的獸性,不與人相較,就能不物化自己、攀比別人,繼而顯現人生存在的價值與尊嚴。

找尋人生與工作的破圈和創新

全球化競爭下,多數國家多視人口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大陸的二胎、三孩生育政策的開放,都在為改善國家的人口結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保持人力資源優勢等。但對於社會整體下的企業發展、個人生存,人口數多也等同競爭度高,僧多粥少下,既不想參與內捲惡性輪迴的競爭,又不想就消極的選擇躺平,又該如何尋求第三種路徑?

或許在人類的社會裡,社會達爾文主義是藏存運作模式的一種,但作為無力改變大環境社會的個人,乃至於商業企業組織,仍可改變思路,選擇藍海戰略、另闢蹊徑。

大陸800 萬的大學畢業生多夢想要去北上廣深,想去特大城市當白領;但也開始有畢業生破圈,做出了不一樣的決定,回家鄉創業,搞創新農業基地、發展在地產業創新等。賽道不一樣,競爭的維度不一樣,尋找更多的價值座標,減少或避免那些趨同重複的內耗。內捲多做無用功,千篇一律很雷同,只有尋找差異化,人無我有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