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跨境電商規模及推動背景

由於中國人民生活水準和消費能力提升,民眾的消費意識及消費行為發生轉變,對於商品品質的需求不斷增強,進而開始追求國外更豐富的商品品類。早期消費者透過海外的留學生或是親戚朋友購買,或直接在國外電商網站進行消費,即所謂的代購。

想知道更多大陸電商發展趨勢,歡迎訂閱〈前進新大陸〉YouTube頻道 ;成為〈前進新大陸〉FB粉絲
圖/ Olivier Bergeron on Unsplash

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

根據中國《艾媒諮詢》2019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10.8兆人民幣,預估在2020年交易規模可以達到12.7兆人民幣,而2019年近1.5億的用戶數,在2020年也預估達到2.1億人的用戶規模,即使面對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上交易規模仍然達到10.3兆人民幣。
2014年正式確認跨境電商的合法性後,中國跨境電商的規模從2015年開始爆發,到2018年持續增長,主因就在於消費意識的提高及高品質商品的需求增加,跨境電商平台可以滿足海外消費的情形下,用戶規模及交易規模都持續成長,中國大陸在全球已經是僅次於美國最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推動跨境電商的背景

  1. 全球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加上人民幣的升值及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的影響,傳統的貿易行業深受打擊,許多貿易企業紛紛倒閉,原本的海外進口商將大額採購轉變為中小採購,長期採購轉為短期採購,因此傳統的外貿集箱裝貨、正式做進出口報關的模式,逐漸被小批量、多頻次的「碎片式」進出口貿易取代。
  2. 外國商品對中國消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外國商品因為關稅的課徵,在國內購買的商品價格會遠遠的高於在國外購買的實際價格,從2000年開始透過代購或海淘的方式可以獲得較低價格,但是有些商品,中國並沒有引進,因此只能透過跨境電商購買。
  3. 傳統貿易進出口的流程由貿易商到消費者,中間的環節較多,且大多數的利潤都被流通中介獲得,而跨境電商因為中間的環節少、價格低廉、利潤高的特點,對商家而言,出口商品可以避開中間環節直接鏈接終端用戶,價格下降提升競爭力,對消費者而言,可以透過跨境電商低價買到國外品質良好的正品,因此跨境電商也就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
  4. 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從2008到2014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合計達到13.03兆元人民幣,跨境電商改變了傳統的貿易形式,「貿易碎片化」已經是全球商貿發展的共同現象,不過貿易碎片化也使得訂單碎片化,凡是透過代購、海淘或跨境電商寄送的郵包或快遞,在海關的監管中是屬於個人自用物品,並未列入海關進出口貿易額度統計數字,因此影響國家GDP成長率的計算,另一方面個人自用物品,是以行郵稅的稅收方式,不會產生關稅、增值稅或消費稅,流失的稅收是非常的可觀,對於稅務機關的稅收也造成困難,因此在外貿經濟的疲軟、GDP及稅收的影響下,是促使中國大陸開始注重及制定跨境電商法規的重要因素。

中國推動跨境電商政策兩大背景因素

狀態
一、用戶需求增長
一般貿易
進口價格高
•中國尚未全面進入最惠國關稅體系,有些國家商品關稅仍高。
•中國當時在跟各國談FTA,已經跟韓國、澳洲等簽訂,但與日本、美國等國家間的關稅下調暫時無法達到。
海淘問題多:
如假單、假貨
長期以來,海淘一直具有逃商檢、逃稅及假貨等問題,中國政府需要將海淘納入一套有效的監管模式,既能保證消費者基本需要,又能防止逃漏稅而導致的稅收流失,並且可以繼續提升經濟發展。
狀態
二、外貿經濟疲軟
外貿經濟衰退,
建立新的增長點
2014外貿進出口額低於預期,2015年以來更趨下滑,但是跨境電商增長率卻高達30%,支持跨境電商發展,有利國家經濟發展。
大量海外旅遊消費
要將消費導回國
國家人民收入提高,大量外國旅遊人數增加,海外消費金額拉升,已經影響GDP,支援跨境電商可以將消費留在國內。
由於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在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占比逐漸提高,跨境進口模式由2013年占比跨境電商交易總額14.3%,到2019年快速增長至24.3%,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開始出現變化,由原來的投資拉動型和出口導向型經濟逐漸轉向以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發展跨境進口電商成為政策扶植的重點產業之一,透過一系列出台政策來支持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2014年海關總署推出的第56、57號文,從政策上正式認可9610跨境直購模式及1210的保稅備貨模式,使得中國的跨境電商正式進入爆發及快速增長期。
購買鏈接:全球跨境電商發展趨勢與應用,博客來熱賣出刊〈新貿易時代:從兩岸跨境電商到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