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貿易時代—台灣進軍全球跨境電商的四要

文:《新貿易時代—從兩岸跨境電商到全球貿易》新書試讀/圖:前進新大陸。歡迎關注前進新大陸粉絲專頁。

在商業市場發展的過程,企業常會因為過去的經驗或環境條件的限制,形成思維上的框架,但是面對跨境電商的發展,唯有重新理解與因應變化,才能在快速擴大與影響力的跨境電商生態中,重新掌握創新貿易的機會。

要理解:貿易碎片化的彈性及多元化生產

臺灣製造業過去通常以 OEM 或 ODM 的方式銷售商品,但跨境電商改變全球貿易模式,賦予消費者更多、更豐富的商品選擇,將貿易的行為變得簡單、快速及彈性,但卻也更碎片化,這種產業結構的重組,弱化了中間商的角色,製造業會面對更多的小型賣家甚至直接面對消費者,需要更多元及彈性的生產模式。

要看懂:跨境電商生態鏈

對於臺灣廠商進入大陸或全球跨境電商市場,必須要看懂整體跨境電商生態鏈,其中包括各種跨境電商平台應用模式(B2B、B2C)、其針對之消費目標對象等。此外,在跨境電商環境下,全球貿易已經走到多邊資源整合的模式,臺灣商品進大陸(或其他市場)對當地而言是「進口」,大陸商品進臺灣(或其他市場)對當地而言是「出口」;善於應用貿易資源者,除可操作兩岸兩邊往來外,甚且可以透過臺灣在陸開設企業,並利用大陸供應鏈、貿易資源和電商平台發展的優勢,將大陸商品透過跨境電商銷售至全球。

要學習:新零售時代的營銷模式

過去臺灣的零售業以精緻化服務聞名,早期大陸的流通業高階主管都是從臺灣流通業者背景出身,但電商的興起,造成大陸零售業者營銷模式的多樣化及豐富性。天貓總部在 2019 年 9 月針對大陸的運營商家推出「雙 11 作戰大圖」,以「人」、「貨」、「場」為應用,針對前站運營、蓄水期、預售 / 預熱期、雙 11 引爆、復盤沉澱等五個時期不同節點輸出消費者運營策略目標,並以產品維度提供實操的全域營銷解決方案,指導商家市場操作,讓商家可以獲得更好的業績,可以說是品牌和商家人手一份的「武林秘笈」。

人貨場是大陸電商的習慣用語,對應到臺灣就是消費者、商品、消費場景,攤開天貓雙 11 的作戰大圖,以人貨場的應用,介紹人群運營及流量的拉新、回流和沉澱;商品布局、新品、尖貨打法;公私域轉化場景的升級,以商品引擎、會員引擎、轉化引擎、流量引擎四大引擎驅動整個雙 11 的作戰。

天貓雙 11 的促銷最終目的是以任何手段引來並將商品銷售出去,從 9 月開始的前站運營就緊鑼密鼓的籌畫整體活動,活動先期預熱到最後流量收割,最終以 2684 億元人民幣締造新的紀錄。臺灣的我們亦應依此從中學習大陸電商的戰略布局、靈活多變的商業模式,藉此找出增長機會。

要認識:法規需遵守

中國大陸電商市場在經歷野蠻成長多年後開始進入加強管理的階段,2019 年 1 月 1 日電子商務法正式上路,針對跨境電商法對於貨物監管及稅收方式都有明確的規範。

早期臺灣習慣以小三通的方式進口個人物品,而實際上以貨物運至大陸進行銷售,但法規上小三通並非正規貿易的通路,商品並未經過正式通關、合法的商品標籤及商檢的流程,2015 年 10 月大陸頒布的「食品安全法」,臺灣食品便陷入打假風暴,加上中國大陸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使得臺灣透過小三通的食品、保健品等,很容易踩到「假一賠三」的懲罰性賠款。

中國大陸電商法是全世界第一部針對電子商務交易行為進行完整規範的法律,臺灣商品不管是一般貿易或是跨境電商,所面臨的第一道關卡便是海關的監管,海關是國家進出關境的監督管理機關,負責監管進出境的運輸工具、貨物、物品、徵收關稅或其他稅費、查緝走私等工作,因此跨境電商的進出口,都必須了解海關監管的法規和政策,以免誤踩雷區。

 

 

延伸閱讀:
跨境電商連接世界改寫商業模式
臺灣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新貿易時代—從兩岸跨境電商到全球貿易》新書試讀